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四川调味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sup

来源:四川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菜肴的烹制离不开调味品的加入,不仅可凸显地方菜肴滋味和香味,还可丰富菜肴营养,有益人体健康。“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拥有丰富的调味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菜肴的烹制离不开调味品的加入,不仅可凸显地方菜肴滋味和香味,还可丰富菜肴营养,有益人体健康。“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拥有丰富的调味资源,地域特色显著,同时随着四川饮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调味文化[1]。2019年4月,四川省召开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文化旅游新产品[2],这为四川调味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在国内调味文化旅游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四川调味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调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1 中国调味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1.1调味文化研究概况

“食生产”和“食生活”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和创造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调味品的历史演变、传统制作工艺、在菜肴味型调和中的应用以及中国人对单一或复合口味的追求等,形成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调味文化。刘征宇[3]认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口味偏好的追求,也体现在对调味品的使用和品尝上, 由此衍生出了绚丽多彩的传统调味品文化。食物烹制过程中调味品的搭配使用产生了“调味文化”,而对特殊口味的区域性偏好则生成了独特“口味文化”,这两者是中国传统调味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军[4]基于烹饪技术发展及人类对食物原料滋味的辨别,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分析了中国调味文化的发展历史,提出中国调味文化应以五千年的文明为灵魂,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发展。曹岚等[5]认为需通过对调味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业博物馆、发掘宣传民间收藏文化等形式,保存并展示调味文化遗迹,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元素,传递给消费者强烈的文化体验。曹岚等[6]还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行业博物馆、完善图书馆收藏、建设互联网、成立行业协会等工作,来探讨如何保护和利用珍贵的调味历史文化文献。调味文化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了解和珍视调味文化,才能将其传承并发扬,可促进发展以地方调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中国各地调味品特产及名品各具风味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利用地方资源、保护老字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来爱护和传承调味文化。[1]

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可知,我国调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应充分珍视、挖掘、保护调味文化,促进以地方调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2调味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2.1 调味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国务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调味文化与人类基本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地域特色显著,调味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结合调味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价值,笔者认为调味文化旅游是一种感受地域饮食风味,体验调味文化的旅游活动。强调以旅游地特色调味资源与文化价值作为吸引物,包括体验当地饮食文化习俗、调味文化遗产、特色调味原料、调味品加工工艺、品尝调味产品等,让游客获得独特难忘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

1.2.2 调味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国内相关学者基于各地调味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开发研究与应用。练红宇等[7]通过调研,总结四川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盐业古建筑、古街、古镇,井盐生产的现场和遗址,自贡牛王会,自贡盐帮菜,分析自贡发展盐文化旅游具备较为优越的外部开发条件,提出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大项目带动,重点打造精品体验型盐文化旅游产品,提升观光型盐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体验型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措施。程子彪[8]基于四川自贡盐文化旅游开发环境,提出自贡盐文化旅游开发应加快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盐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建设“互联网+”的盐文化数字体验馆,打造信息、交通的双向高速通道,构建互联互通的盐文化产业生态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盐文化旅游智能营销模式。陆文熙等[9]通过分析花椒文化的发展历史,提出应发掘花椒民俗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内涵,结合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开发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花椒文化旅游产品。张茜[10]分析了川菜酿造类调味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研究得出应与当地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整合,尤其是与其他各级非遗资源、川菜文化资源整合,联合打造新型文化旅游,提升非遗项目知名度。焦小慧[11]在分析山西醋文化养生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山西醋文化养生旅游开发应打造独具特色的醋文化养生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醋文化养生内涵,整合省内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合作开发等。


文章来源:《四川建筑》 网址: http://www.scjzzzs.cn/qikandaodu/2020/0731/415.html



上一篇:四川省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
下一篇: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四川建筑投稿 | 四川建筑编辑部| 四川建筑版面费 | 四川建筑论文发表 | 四川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四川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