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四川竹琴中和调杨调艺术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来源:四川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竹琴,是江浙一带的渔鼓传入四川后发展而成的曲种,以一人用渔鼓、简板自打自唱,文本以韵文、散文交替。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由单一的唱腔逐渐演化为风格各异的

四川竹琴,是江浙一带的渔鼓传入四川后发展而成的曲种,以一人用渔鼓、简板自打自唱,文本以韵文、散文交替。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由单一的唱腔逐渐演化为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

一、竹琴的沿革与流派史料

清代嘉庆元年,道人怀抱渔鼓演唱俗曲进入四川境内宣传道义,因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这种表演得名“道筒”。随后,善男信女也加入弘扬道义之列,“道筒”便流入民间,民间说道艺人由此诞生。因简板发音近“哧”,竹筒发音近“嗙”,故被川人称之为“哧嗙嗙”“打竹琴”“唱竹琴”。直至民国初期,道情才被叫作“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是多人分角色坐唱,艺人多是盲人,所以没有表演,但讲究的是韵味。台上唱腔宛转悠扬,台下摇头晃脑闭目欣赏。

竹琴按演唱风格分为“扬琴调”(“坝调”或“成都派”)和“中河调”(“川东派”)两大派。

在旧社会的成都,家喻户晓的“竹琴圣手”便是“扬琴调”贾派竹琴开创者“贾瞎子”贾树三。他将扬琴唱腔引进竹琴,嫁接、融汇,并按唱本内容和人物性格逐一予以充实、润色,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新派竹琴—“扬琴调”。贾瞎子的第三代传人80多岁的盲人张永贵饮誉四川曲坛,被视为当代“扬琴调”的正宗代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可惜,张老先生于2019年3月15日逝世,“扬琴调”竹琴后继乏人。

“中和调”竹情分为两支,一支是重庆的“川东竹琴”,另一支便是荣昌竹琴。其艺人杨庆文1946年,将“中和调”竹情带到成都,延续至今。2008年两支“中和调”竹琴同时被入送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中和调”竹琴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坐唱。演唱者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不同于竹琴的诸多盲人演唱者,杨庆文是一个健全人。他大胆地把川剧声腔、各派别竹琴调、四川扬琴的声腔与传统唱腔加以融合和改进,毅然打破传统演出形式,改坐唱为站唱并加入表演,开创“杨调”竹琴独特的行腔和表演方式,在成都地区站稳脚跟。虽然看似对传统竹琴做了一点小小的改进,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种融合唱腔、表演、身法、步法、指法、眼神、表情于一体的综合表演方式,广受观众的好评,从此增添了四川竹琴艺术的观赏性。

杨庆文一生只收了两名徒弟,谢惠仁和罗大春。20世纪60年代中期,杨庆文将谢惠仁收为大徒弟。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谢惠仁对四川竹琴悉心钻研,尽得杨老师表演艺术的精髓。如传统竹琴曲目《白蛇传》之《水漫金山》中的白蛇、小青、法海等人物和鱼、虾、蟹、团鱼等水族动物都表演得栩栩如生,不同人物、动物的表演动作不一样,敲击竹琴的鼓点也各不相同,有满台都是“水”的实感,气势磅礴。

罗大春,博学众家,功底深厚,修习四川竹琴40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四川竹琴传统唱腔、传统曲艺和现代艺术门类,他还学过快板、吉他、架子鼓、电子琴、贝斯等乐器,为后来竹琴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增多,学习四川竹琴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这并没有让传承人停下脚步。

80年代,谢惠仁陆续收了两名徒弟学习四川竹琴和表演,但两年后二人因家庭困难等原因弃学从商去了。

2005年底,谢惠仁退休前夕,膝下仍然没有一个徒弟,心有不甘,将外地正在做网络总监的儿子谢赤非(即本文作者)强行召回家中,填鸭似地学习四川竹琴,让他考进成都市曲艺团,成为一名正式的四川竹琴演员。

2008年,谢惠仁和师弟罗大春先后获得了四川竹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谢赤非也被评为成都市级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竹琴艺术传承人之一。

二、传统曲艺需要阳光的滋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现代艺术和文化娱乐方式大量涌现,现代传媒业迅速发展,各种娱乐项目逐渐增多,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认知极速增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传统曲艺及其他艺术门类慢慢地被冷落,演出市场萎缩、专业从业人员流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传统曲艺的身影在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渐行渐远,如果不创新、不改革的话,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文章来源:《四川建筑》 网址: http://www.scjzzzs.cn/qikandaodu/2021/0629/1066.html



上一篇:建筑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成本收益法的四川省红薯经济效益与区域分

四川建筑投稿 | 四川建筑编辑部| 四川建筑版面费 | 四川建筑论文发表 | 四川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四川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