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建筑》栏目设置[06/29]
- · 《四川建筑》投稿方式[06/29]
- · 《四川建筑》征稿要求[06/29]
- · 《四川建筑》刊物宗旨[06/29]
1917年四川成都建筑老照片,成都北门城楼、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成都城东西之间相距9.3公里,南北相距7.7公里,环城一周有22.8公里。城墙上有4座城楼,有东、南、西、北四门,另外有新西门、新南门、水东门。墙厚1.8丈、高3丈,站在墙头可鸟瞰全
成都城东西之间相距9.3公里,南北相距7.7公里,环城一周有22.8公里。城墙上有4座城楼,有东、南、西、北四门,另外有新西门、新南门、水东门。墙厚1.8丈、高3丈,站在墙头可鸟瞰全城。到清康熙年间,在明城废墟上重建了清城。乾隆48年(1783)又重修城墙。所建城墙周围长22里,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图为成都北门城楼。
在整个清朝,4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东门称迎晖,南门称江桥,西门称清远,北门称大安。4个城楼也分别有名称,东门城楼称博济,南称浣溪,西称江源,北称涵泽。1913年,政府凿开位于西较场附近的通惠门,沟通了青羊宫和少城公园。此后,城墙的其他部分被陆续凿开,允许人们进出。图为成都南门的牌坊。
1915年,位于东较场的武成门建成,连接上莲池街和下莲池街的复兴门也于1939年打通。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避日机轰炸袭击,官方在成都的四面城墙增开了很多缺口,方便人们疏散,由此开启了城墙消亡的历史。图为热闹的成都北门和街。
郫都区因“杜宇化鹃”传说,而称鹃城,既是望帝杜宇、丛帝鳖灵建都立国之地,又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以郫邑为郡县,称郫县。2016年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图为郫县城门。
蜀王府,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位于今四川成都的四川科技馆、天府广场一带,是明代最富丽的藩王府之一,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1917年和1932年两次军阀混战,使蜀王府遭到极大破坏,该地方也逐渐废弃,成为市场,但并未毁灭。1967年将剩下的建筑炸毁。蜀王府也除了那几个地名外,永远、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图为皇城狮子。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图为成都文殊院禅堂。
从明代到清代初期,这里都是巡抚衙门的所在地;雍正九年(1731年),在成都设四川总督,这里也就从巡抚衙门改成了总督衙门;民国初年,原总督衙门被大火烧毁,这里先后是四川督军署、四川省长公署和四川省政府所在地;在这里,滇军将领罗佩金率部将川军第四师包围缴械。大门前堵着的石块还没有被完全扒开,诉说着当初紧张的局势。战火平息之后,两个木岗亭里已无士兵站岗。
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图为文殊院和尚合影。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图为成都文殊院禅堂内,众僧在主念僧带领下课诵经文,伴以鼓磐、木鱼等法器。
文章来源:《四川建筑》 网址: http://www.scjzzzs.cn/zonghexinwen/2020/080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