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建筑》栏目设置[06/29]
- · 《四川建筑》投稿方式[06/29]
- · 《四川建筑》征稿要求[06/29]
- · 《四川建筑》刊物宗旨[06/29]
1917年四川都江堰建筑老照片,都江堰上的安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17年四川都江堰建筑老照片,都江堰上的安澜索桥与二王庙_腾讯网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
1917年四川都江堰建筑老照片,都江堰上的安澜索桥与二王庙_腾讯网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原长320米,现长280米,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图为都江堰上的安澜索桥。 (来自:历史旧话)
1962年,对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桥长261米。图为安澜索桥细节。 (来自:历史旧话)
千佛塔位于灵岩寺左侧,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为石雕覆钵式实心塔。千佛塔通高3米,下设须弥座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底层直径2.4米;凡十三层,各层雕满结枷跌坐佛像;顶层有莲花花瓣和莲座,置铁铸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图为都江堰灵岩寺千佛塔。 (来自:历史旧话)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图为二王庙。 (来自:历史旧话)
灌溉渠边的牛雕像。 (来自:历史旧话)
灌县的一处简陋集市 (来自:历史旧话)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图为普济桥。 (来自:历史旧话)
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图为普济桥桥头。 (来自:历史旧话)
灌县内的一处牌坊。 (来自:历史旧话)
文章来源:《四川建筑》 网址: http://www.scjzzzs.cn/zonghexinwen/2020/081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