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四川种业再调查②丨张昌兵:一部高原草种的“

来源:四川建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5月19日,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阳嘎中街9号,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红原基地。吃过早饭,张昌兵和几位同事一道,钻进500平方米的育苗温室大棚,将一株株草种种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5月19日,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阳嘎中街9号,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红原基地。吃过早饭,张昌兵和几位同事一道,钻进500平方米的育苗温室大棚,将一株株草种种苗,往外面的试验田移栽。

“随着气温回暖,大棚里一些种苗已经返青,营养期必须移栽。”作为省草科院副研究员、红原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近段时间,张昌兵忙着整理种子材料,为播种试验做准备。

扎根基地整整20年,张昌兵不断寻觅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为草种研发培育奔走不息。不论温室大棚内外,在红原、川西高原乃至青藏高原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草,他大多能叫出名字,讲述其性状特点,可谓一本高原草种的“活词典”。

高原牧草

大巴车从天亮开到天黑,

他是走进红原草研所的“新人”

穿过一片草地,通过写有“国家牧草种子研发基地”字样的大门,记者来到红原基地草种质资源仓库。“这里保存着3000多份禾本科植物种质资源,有牧草、生态草、中藏药、观赏草(花卉),是我们几代高原育种人的心血!”张昌兵说。

对于红原县和这片基地的历史,张昌兵娓娓道来。红原1960年建县,意思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四川牧区,草原面积超3亿亩,居全国第五,且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出也居全国前列。

也正是在这样的资源背景下,1964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在红原建站,盖起了当地第一座二层楼房,石头房、青砖瓦房、仓库、车库、厕所等一应俱全。直到2004年才进行重新翻修、加固,新建了一些科研办公用房。

张昌兵(左二)

1976年,川西北草原工作站撤站;在两年的过渡后,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于1978年正式成立,继承了原工作站的场地设施,以及近3万余份动植物标本。

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之后,由于国家单位体制改革,草研所队伍受“下海经商”等影响,开始“军心不稳”。从1990年到2000年期间缺项目、少经费,草原研究队伍未从大学招进与草业科学相关的人。

转机在于1998年,当年的洪灾使得中央更加意识到生态治理重要性,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接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四川牧区处在长江、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南部,生态地位尤为重要,草研所的担子自然加重了。

2001年,25岁的张昌兵即将从与川农大生物技术专业毕业。“我的专业方向是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也曾在草研所实习过,所以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了草研所。”张昌兵回忆,当年5月,他买了张车票,大巴车从成都出发,从天亮开到天黑,终于到了红原。

从此,作为十几年来第一个走进红原草研所的“新人”,他接过了推动现代草业中兴的担子。

踏遍高山峡谷收集资源3000多份,

草科“小白”变“大拿”

“上来待个一两天后就基本没问题了。”干完上午的活儿,张昌兵就地坐在草原上休息一会儿。即便已经在红原工作20年,他每次刚到基地时,也或多或少有一点高原反应。

张昌兵

2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海拔3500米的红原高原。和成都阴天居多相比,这里天空通透,偌大的草原一览无余,兴奋、新鲜、畅快之感,撵走了心慌气闷的不适。

张昌兵说,其实当年草研所一共招了6名大学毕业生,但后来有的分配到新津老君山的獭兔研究室(现为研究所),有的到松潘实施项目,只有他一人留在了红原。

期初,有20多名工作人员长期驻扎在红原基地,包括后勤、财务、办公室等岗位,而从事牧草研究仅几个人,这当中还有临近退休的老同志,研究队伍青黄不接。

更不幸的是,前辈同事们收集的几千份种子,被一名不知情的保管员当废弃物扔掉了一些,剩下的部分还由于保存时间长、环境不理想,种子大多数失去了活性;但还有部分牧草资源在已撂荒的试验田里生长。

抓紧每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刚开始我还是个小白,只认识很少的几种草。”张昌兵一有空就跟着专家前辈们走出去识草、选草,阅读他们的学术论文,和来到高原的高校师生交流,抽空到老教授家中请教。“老一辈专家实践经验很丰富,比如草科院原院长泽柏,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参加工作了,也参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国草地资源调查。”


文章来源:《四川建筑》 网址: http://www.scjzzzs.cn/zonghexinwen/2021/0520/1001.html



上一篇:朋友圈辱骂城管,四川南充这名女子被拘5日
下一篇:建筑精品就是一件“艺术品” 四川省建筑行业代

四川建筑投稿 | 四川建筑编辑部| 四川建筑版面费 | 四川建筑论文发表 | 四川建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四川建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